來源:HIT專家網 作者:孫婧
近年來,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持續。在政策、技術和患者需求等因素激勵下,醫療機構便民惠民移動應用發展日新月異。但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缺少建設標準和指南、各醫療機構發展水平不一等。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如何破解上述問題?
通過移動應用測評,以評促建,不斷提升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水平。這是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近年來著力推進的一項重要舉措。
順應四大趨勢,開展移動應用測評“恰逢其時”
北京地區醫療機構互聯網便民惠民移動應用測評工作(以下簡稱:移動應用測評)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負責具體組織。自2018年啟動研究,2020年開始每年開展測評。
當前,全國各地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發展的政策可謂“各有特色”。專門針對醫療機構移動應用開展測評,北京為何要推行這一工作?琚文勝主任介紹,北京開展地區醫療機構互聯網便民惠民移動應用測評工作,主要是為了順應以下四大趨勢:
一是順應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互聯網應用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面向大眾的數字技術。近幾年,互聯網應用已深入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無處不在、無時不用”。聚焦醫療衛生領域,互聯網應用的發展,為醫療衛生行業推進面向患者的信息化便民惠民應用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推動了醫療衛生行業的服務模式革新。
二是順應衛生信息化發展的趨勢。過去幾十年,醫療衛生信息化的建設重點更多是為醫院臨床、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持,主要是滿足醫院管理者、醫生、護士等醫院內部用戶,也即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方的需求。而當下,為患者、為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方提供信息化服務的需求逐步顯現。
三是順應國家相關政策要求。2015年、2018年,國務院相繼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特別是2019年、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后下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關于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等文件,一系列重大政策為醫療衛生行業利用互聯網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務水平,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
四是順應百姓就醫的內在需求。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銀行等領域移動應用的良好體驗,促使百姓對醫療衛生領域互聯網應用的需求迸發。特別是近3年,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情況下,線上診療成為患者的剛需。不斷豐富移動應用的功能,成為各醫療機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百姓提供服務的重要手段。
著眼以上四個趨勢,中心開展了移動應用測評這一重點工作。
對于“為何采用以評促建方式,而非區域信息化部門親自下場統一建設移動應用”的問題,琚文勝主任形象地用“樂團指揮和樂手的關系”來類比作答。“測評相當于樂團指揮,可以調動更多資源,放大效應,發出更強的聲音。如果親自下場去建設,相當于樂團的一名樂手,作用變小了,成本也可能很高,更難以適應不同的醫療機構更多、更復雜的個性化需求。”
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測評工作彰顯四大特性
確定了以評促建的工作方式,還要明確工作目標。醫療衛生行業的宗旨本身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心積極主動地通過測評,推動醫療機構移動應用更好地實現為人民服務目標。基于這一宗旨,移動應用測評工作彰顯出四個特性。
首先是首創性。“中心推出移動應用測評工作,是在長期以來開展相關網站測評工作基礎上的自然延伸。”琚文勝主任介紹,中心的工作重點,是推動醫療機構更好地開展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在過去移動互聯技術尚不發達時期,醫療機構的網站是其發布信息、服務百姓的窗口。中心自2008年以來,就制定了地區醫療機構網站評價標準,開展網站測評工作,迄今已堅持14年。在互聯網發展早期就重視測評工作,并隨著技術和需求發展,適時將網站測評延伸至移動應用測評,并且始終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用”的思路,這一做法目前來看應該是全國首創。
其次是科學性。中心基于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結合北京地區特點,自2018年即開始進行多輪專家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組織研究制定移動應用測評指標體系。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進行了試測評。根據試測評的情況,同時對標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19年出臺的《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進一步針對北京地區醫療機構的實際,完善了測評指標體系。
中心標準與評價部主任張世紅介紹,考慮到三級醫院的現實需求牽引和創新引領性作用,移動應用測評工作主要針對北京地區三級醫療機構“通過互聯網移動應用技術實現的便民惠民信息服務能力”進行評估評測,測評指標選取的重點是患者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直接參與或直接感受到”的功能指標。測評指標包括基礎服務、診前服務、診中服務、診后服務、全程服務共五類、52個測評指標項,另外增加信息安全指標作為否決指標項。
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的前身——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首次對北京地區39家三級醫療機構進行了“互聯網便民惠民移動應用試測評”。測評的移動應用范圍包括每一家評測對象(三級醫療機構)的App、微信服務號、微信訂閱號、微信小程序以及支付寶小程序。到2021年度,則共有53家三級醫療機構參加這一測評,涵蓋國家衛生健康委、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所屬醫療機構。琚文勝主任表示,相比2020年度,2021年度的測評“指標數量增多了,覆蓋面變廣了,測評的科學性也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醫療機構普遍針對在線復診、在線繳費、信息推送等在線服務的“難點”“痛點”進行了強化建設。“在線診療”這一核心醫療業務項目首次納入指標體系,取得較好成績,線上線下一體化趨勢明顯。
三是可操作性。張世紅介紹,移動應用測評工作采用“提交實證材料+專家組測評+分析總結”的綜合測評模式。首先,醫療機構根據測評指標體系和評分細則自評分,并提交實證材料;其次,測評專家根據《北京地區醫療機構互聯網便民惠民移動應用測評指標體系及評分細則》,針對醫療機構報送的實證材料和自評分進行現場審查,由專家組測評確定最終得分;最后,在專家測評數據的基礎上,由第三方機構計算出各醫療機構移動端應用的分數,生成考評報告。
四是服務性。琚文勝主任認為,服務性是一個管理理念,即“寓管理于服務之中”。醫療機構的目標是“提供豐富的移動應用功能”。通過測評為醫療機構服務,幫助醫療機構實現這一目標,也就實現了中心的管理目標。因此,中心始終帶著服務的心態來開展測評工作。“表面上,測評是對各醫療機構提出要求;但從醫療機構角度講,其自身是有提高服務水平的需求的。通過測評,為醫療機構提供規范的功能建設標準,避免機構走彎路,也加強了醫療機構提高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務的緊迫感和相互借鑒,這正是測評工作服務性的體現。”
琚文勝主任以數據來闡釋移動應用測評工作的意義。參加2021年度移動應用測評的醫療機構共有53家,一年的服務人次累計有8000多萬,占北京地區醫療機構全年總服務人次的近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如果這53家醫療機構的移動應用服務便捷性提高,受益者將達8000多萬人次之眾。可見,“開展北京地區衛生健康系統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務測評工作,特別是已連續兩年開展地區醫療機構移動應用測評,已經成為北京地區醫療衛生行業在‘數字健康’戰略背景下,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手段。”
實際上,移動應用測評在北京地區醫療機構移動應用功能建設進程中已經產生了很強的指導意義。HIT專家網通過訪談了解到,包括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內的多家醫療機構表示,“(醫療機構)會仔細對照評分細則,一一進行移動應用功能的梳理、對標,并進行系統升級改造”。(詳見報道下篇)

精彩不容錯過!
【責任編輯:曉青】
評論前必須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