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IT專家網 作者:董家河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是該院的重點科室之一:作為中國抗癌協會及中華醫學會聯合設立的胃腸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學習中心、全國消化腫瘤MDT培訓示范中心,以及國際外科、消化科及腫瘤科醫師協會(IASGO)繼續教育基地,每年承擔大量的醫學繼續教育及示范任務,并先后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撐計劃、國家“863”項目等多項重大課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榮譽,并作為主要承辦單位首次在中國舉行了國際胃癌大會。
一系列成績的背后,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以患者為中心規范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的不倦追求,更是其強大科研實力的體現。而擁有高質量的研究數據則是最為關鍵的基礎和保證,這當中“前瞻性腫瘤臨床數據管理系統”(醫生們稱之為C-HIS,C代表Cancer,意為“腫瘤專科化信息系統”)功不可沒,助力該團隊的SCI論文數量及質量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臨床醫生的數據困擾
醫院每天都產生大量數據,但如何高效采集并利用好這些數據,一直是困擾臨床醫生的一大難題。
以往,很多醫生采用手工錄入Excel的方式,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有些醫生甚至不得不嘗試自主開發一些小型的專科專病數據庫,占用了醫生更多的工作時間,同時也缺乏數據規范性。雖然可以對數據進行后結構化處理,但回顧性數據的固有偏倚和完整性始終是另一個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難題。
如上所述,腫瘤專科醫生在科研數據采集和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據分散不集中。橫向,數據分散在多個系統中;縱向,由于患者多次住院,數據被打散。患者的院外數據也難以記錄和保存。
二是重點數據不突出。腫瘤患者的治療周期長,如果缺少對數據的整理與分類,很難從海量數據中快速篩選出可以準確反映患者病情和整個治療過程的核心數據。
三是MDT診療過程難以追蹤。缺少針對腫瘤MDT的全程化記錄及管理工具,對MDT診療意見的落實及療效難以追蹤和反饋,導致MDT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識庫積累。
四是歷史數據難以再利用。非結構化的歷史數據檢索困難,醫生找不到需要的數據;患者院外數據缺失,病歷不完整,科研難以利用。
從“心頭苦”到“心頭愛”,高質量數據讓醫生愿意用
為了解決上述苦惱,多年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一直在追求高質量臨床數據的道路上不斷前行。2018年6月,“前瞻性腫瘤臨床數據管理系統”率先在胃腸腫瘤中心正式上線,后來陸續在內鏡科、胸外科上線。系統具備MDT管理、臨床科研一體化、手術管理、病歷管理、質量管理、隨訪管理、統計分析等功能,預計2022年將繼續拓展五、六個病種的應用。
據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介紹,該系統的第一個特點是與流程優化相結合。系統為科室內部量身打造,把臨床業務、流程和數據“捆”在一起往前走,流程中的每個節點都是數據的生產者,醫生對自己的數據負責。與醫政電子病歷相比,C-HIS數據更具有專科私有屬性。
二是數據全面。原有系統無法覆蓋全部業務,存在缺失環節;C-HIS則查漏補缺,實現了對臨床科研、科室管理、患者管理的全面覆蓋。系統以患者為中心,把分散在十余個系統中的所有診療數據集成起來,病理、影像等數據全部結構化,方便查詢。系統以診療為概念,打破住院次。以隨訪管理為例,系統集成了不同渠道的隨訪數據(門診、病案、互聯網醫院、短信、隨訪問卷等),大幅提高了隨訪數據質量,5年隨訪率超過90%。
三是數據質量高。科室“一把手”曾多次召開全員會議,專門梳理數據字段及標準,討論研究提高臨床數據質量的方法方案。通過對臨床數據進行邏輯和內涵質控,并配合診療流程與管理制度,確保100個關鍵字段的數據準確無誤,為高質量的科研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應用擴展。C-HIS記錄患者的全流程數據,關注醫生對科研和數據的需求,能提取出有用、高質量的科研數據。
系統上線后,大幅提升了科研數據的獲取效率。以往,當臨床醫生做科研需要某類數據時,科研秘書只能人工查找數據,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把數據提供給醫生。如今,科研秘書在接到數據申請后,當天或第二天就能提供,效率和質量均大幅提升。
此外,系統還能幫助提升質控工作。比如手術中的照片是對手術進行質控的重要抓手,以前需要人工查找照片,不僅費時費力,還會出現遲傳、漏傳的情況;現在,系統可以幫助醫生進行照片檢索,使得數據的使用門檻大大降低。C-HIS系統也切實成為了臨床醫生的得力助手。
以患者為中心,MDT開花結果
MDT(多學科診療)對于腫瘤治療效果明顯。MDT團隊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腫瘤在不同時期的特點,綜合運用各種治療手段,使患者獲得最佳治療,而且也為患者解決了四處奔走求醫的煩惱。國家已經在積極推廣MDT模式,2018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于當年12月公布了首批231家醫院腫瘤(消化系統)多學科診療試點醫院名單。
早在2002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就開始探索推動腫瘤MDT,并將MDT納入醫院質量管理,但信息系統對MDT的支持卻并非得心應手。由于患者周轉多、患者數據分散,缺少針對腫瘤的MDT管理及追蹤工具,造成MDT資料準備耗時長、效率低、MDT診療意見的落實與療效難以追蹤等問題。
以MDT資料的準備和展示為例,負責準備MDT資料和匯報的醫師工作量特別大,需要從不同系統中手工匯總各種信息,再將有用的信息手工錄入并制作成幻燈片,耗時長、效率低,因此只有病情特別復雜或特殊的病例才有機會接受MDT診療。而現在,患者的所有信息都在C-HIS系統中,可以實現數據的快速抽取和調用,并通過精心設計的界面高效地展現給所有專家。
因此,基于C-HIS的MDT系統通過與臨床業務緊密融合,形成了全流程閉環管理,從而支撐起了規范化、常態化MDT。系統具有會診管理、質量管理、隨訪管理、數據管理、患者移動端等功能,可針對MDT輸出腫瘤分期與診療方案,提供診療概覽、MDT時間軸、評效、隨訪等服務,追蹤患者治療效果。
衡反修認為,當前醫院的IT創新應用已經發展到與臨床相融合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對數據進行高質量管控。后結構化的方式只是一種“修修補補”,不能滿足臨床醫生對高質量數據的需求;只有前瞻性的臨床數據管理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數據質量問題。有了高質量數據,才能從中挖掘出“黃金”,提升科研實力,從而助力研究型醫院建設,實現醫院高質量發展。

精彩不容錯過!
【責任編輯:秦勉】
評論前必須登錄!
注冊